我看「豆油伯事件」
豆油伯事件:「豆油伯」醬油爆出疑似摻用金蘭醬油的生醬汁,違反了自身品牌所標榜的古法釀造。 因為實際跟通路往來過,所以我相信「通路規定不准缺貨」這個理由,導致豆油伯必須跟金蘭合作。 站在通路的立場,不管這個商品多麼暢銷、稀有。如果客人到了我的店裡買不到,客人會減損對我的這間店的通路信心,而且這種減損很難彌補。所以通路一定會在合約上強力要求不准缺貨。 那鄉民們會說:你可以不要上通路啊。 好哇~那我來問一下:如果今天在 7-11 不賣可口可樂了,想喝可樂的你,會上官方網站付費購買嗎? 更殘酷的是,如果可樂沒有出現在 7-11,你會知道可樂的存在嗎? 台灣有多少本土生產的農產品,是沒有(機會/能力)透過通路販售的?你也許有聽過一些,例如某位曾經寫部落格很紅的種米青年,那你還有多少印象?你還記得你消費這樣的產品幾次嗎?還是你覺得買起來好麻煩,還是算了?你覺得你這樣的消費能支持這些農產品繼續生產嗎? 那你再想像一下,即使如可口可樂這樣知名的品牌,只利用台灣官方網站做網購銷售,能做到多少規模?能養活台灣的公司嗎?還是你覺得上 pchome 24h 買還是很慢,不如在超商買百事可樂好了? 通路的立場:通路追求的是營業額,所以熱賣商品一定會追加訂單,讓營業額與獲利成長。尤其豆油伯這種高單價高銷售的品項,通路絕對是極力避免缺貨,所以訂單量只會成長、成長、再成長….. 想想,如果消費者去頂好超市買得到豆油伯,到松青超市卻買不到,松青超市可能會連帶損失消費者順便買菜、買蛋、買肉的營業額。這對松青超市來說是多可怕的事情? 回到豆油伯的立場。 如果照鄉民們說的,把生醬汁交給小戶製作,你覺得這「許多小戶」能支撐起通路持續增加的訂單嗎?如果能撐起,能撐多久?會不會有一天出事情突然做不出來? 而交給金蘭的好處就是….只要工廠沒炸掉、能持續供應原料,人家有能力保證持續生產,不會因為有家人生病就停止生產。當你作為豆油伯的老闆,你會怎麼抉擇? 喔對了,我好像看到有某篇評論說人家義大利的紅酒,甘願做不出來,損失大量的營業額,也不願意生產次級品砸了招牌。
Read more